English

具有创造意义的经典之作

2000-01-19 来源:中华读书报 罗颢 我有话说

宋明儒学作为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重要时期,后又被称为“新儒学”。相对于先秦开创期的儒学,宋明儒学的基本性格是什么,又何以谓之“新”,它对儒学的发展理路与贡献主要表现在哪里,而此600年中诸家诸派的学术个性及其与第一期儒学的承续关系又是怎样?如此等等,都是学术思想史研究的大问题,也是研究宋明儒学的一些最基本问题。当代新儒家大师牟宗三先生在代表作《心体与性体》中,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睿见卓识,在以上诸方面都有精当的判释与论述,并在研究形态与研究方法上树立了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个新典范,而这本煌煌一百多万字的巨著,亦被视为研究中国哲学、宋明儒学的经典之作。

宋明儒学所讲者乃“性理之学”,也就是“心性之学”。此“心性之学”,又叫“内圣之学”。“内圣”者,即“内而在于个人自己,则自觉地圣贤工夫(作道德实践)以发展完成其德性人格之谓也”(《心体与性体》页4,上海古籍出版社版)。也就是说,此“心”非形而下的肉团心、思辨心,“性”也非所谓“食色性也”之性,而是道德的本心与道德实践之所以可能之先天根据——道德创造之性能,是究竟义,是最高义,故曰“心体”与“性体”。

牟先生认为,心性之学,乃传统儒学的精髓与核心,是宋儒、明儒讲学的中点与重点,也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。对此,牟先生用现代哲学的概念“道德形上学”来为儒学的基本性格定位。在《心体与性体》中,牟先生即以此中心,对宋明儒学予以哲学化、系统化的梳理与诠解,同时衡论会通中西哲学,以“明道、象山等所代表之一大系为根据来融摄康德,并藉康德之辩解以显自律道德实义,并进而展示其所涵之全部理境,即道德的形上学之究极完成”(同上,页97),从而构筑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儒家哲学体系。而此道德形上学的建构与定位,被学术界视为当代新儒学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一大贡献,也是一哲学创造的贡献。

而从学术史研究言,《心体与性体》也有许多开创性的贡献。一、本书首先从内在意义上确定了宋明新儒学相比与先秦儒学之“新”之所在,而揭示了此期儒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。二、通过对文献与义理的结合考察,为二程思想作出简别,并对《二程全书》中浑沦之二程语录,予以梳理、分类。三、突破了长期以来宋明理学研究中程朱与陆王两系说,提出宋明儒学分为由周、张、程(明道)而下传的胡(五峰)刘(蕺山)一系、陆王一系与程(伊川)朱一系的三系说,并揭示了各系之学术渊源与学术个性。

根据牟先生的研究,宋明儒的主要课题,是“将《论》《孟》《中庸》《易传》通而一之”,以“豁醒先秦儒家之‘成德之教’”,“说明吾人之自觉的道德实践之超越的根据”,此“根据”即“吾人之性体”,又通“於穆不已”之天命的实体而为一,“由之以开道德行为之纯亦不已,以洞澈宇宙生化之不息”,“而以圣者仁心无外之‘天地气象’以证实之”(同上,页32)。牟先生认为,“本体、宇宙论的立体直贯之创生型或扩充型乃是先秦儒家言天道性命、言心性之本然”(同上,页488);而北宋诸子如周、张、程(明道)等皆“克就此义而言天道性命,言心性”(同上),由此往下,胡、刘、陆、王也“皆是继承此直贯型而立言”(同上)。这个方向理路展现了儒家的“圆教模型”之性格,所以牟先生判综贯系统为宋明儒学之大宗,亦是先秦儒学之正宗。而程朱系本《大学》之义,讲至善之道“是就应物之‘事’上说”,至于此道“究往何处落,则不能定”(同上,页15),即对内圣之学的义理方向不能确定,遂于“先秦儒学原有之义有基本上之转向”(同上,页16),转成另一系统。此系统“显非先秦儒家所发展成之内圣成德之学”(同上,页489),故“虽有工夫方面有辅助之作用,可为原有者之所允许”(同上,页16),有其殊胜价值与崇高性,但“就儒家言,此固不得为正宗也”(同上),毕竟是处于旁枝辅助之地位,故判之曰为“别子为宗”,此判释为牟先生所独创。

现代以来,在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中,往往会出现这几方面的不足:或是由于对文献材料把握的不够,而流于空疏、贫乏;或缺乏通脱的了解,对义理内蕴无法透入;或局限于教条,而格格不入,作门外谈。而牟先生认为,研究,首先要有知识的了解,即是全面把握相关的材料(文献),并对有关的概念、界说,能“义义厘定而确定之”(同上,序),但此仍仅是第一层次的研究工作,只是一种狭义的学术。如欲进一步通观全局而得其脉络,窥其内蕴,摄其精神,则需再上升到理性的了解,即“会而通之,得其系统之原委”(同上),惟有此,方能对研究的对象有真正“客观的了解”。如再能以个人的生命去体悟、去证解,相应相契,而成就一种生命的学问,得大智慧、大受用,此也即是儒家所谓的“为己之学”,乃学问的最高境界。可以说,牟先生对传统文化的研究,即树立了这样一个典范。对此,读者如能平心静气地认真研读这部学术名著,想必会有真切的感受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